过来人谈下:一建二建什么时候备考最好? 原创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 2025-04-16 16:21 作者:  浏览次数:3 评论:0    
导读

“老师,我什么时候开始备考最合适?””现在开始是最合适的。”这问题,我每天都被问,这回答,我每天都这样回,就算你现在只剩1

“老师,我什么时候开始备考最合适?”

”现在开始是最合适的。”

这问题,我每天都被问,

这回答,我每天都这样回,

就算你现在只剩1天或1年就考试,我都会这样回。

我每天都在解决学员们做题不懂的疑惑,大家的问题大同小异,只要题做多了,你们可以比我还厉害。(我的做题情况后文我都截图了)

我也并不以此觉得自豪,这只不过是吃饭技能,我更喜欢讲的是学习的思维,比如:


①我做计划时希望你学任何东西都是先快速过一遍,理解七八成就行,不钻牛角尖。

为啥要这样做?

你要快速成长,就要忍受一定的未知。

我女儿昨天问我1+1为什么等于2

我看着她手里的糖,拿了她一颗糖,问她爸爸拿了你几颗糖,

她说:1颗

我又拿了她一颗糖,问她爸爸总共拿了你几颗糖。

她说:2颗。

那是不是1+1=2,她说是的,我懂了,然后一把抓住我手里的2颗糖屁颠屁颠就跑出去了。

我本来还想拿沙举例拓展下去:

一堆沙在那,我把另外一堆沙放上去是几堆沙。

想想还是算了,她这个年纪,1+1=2就是她该理解的七八成,以后上学学到什么是单位自然就懂了,何必现在就开始钻牛角尖。

你是不是觉得学了七八成,剩下的俩三成后面不还是得学,还不如现在弄懂。

这话是没错,这些问题等到后面学了其他课程慢慢就懂了,那不也一样,你何必在这会钻,费脑又费时间,还自虐。

拿出你的笔,把问题记下来,然后继续前行,

路走多了,问题就解了。


②我给大家做的学习计划,都是完成了一科再学下一科,确保一科肯定能过才学下一科,并且都是从简单的开始学。

为什么要这么做?

贪多嚼不烂,上学会偏科的人不是因为他笨,而是因为他花的时间少,遇到难的问题逃避不解决,所以日积月累就偏科了。

先集中精力转注在一科上,就不存在这种问题,该面对的困难一个都跑不了,该花的时间还是得花。

况且还是从简单的开始,如果连最简单的都吃力搞不定,谈什么混着学。


③我做学习计划,不会规定具体几点钟干什么事,都是说明每天要学习多少小时;

管理时间是个屁,

人不可能管理好时间的;

所有问题都出在我身上,

只有管好我自己了就有结果。

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感悟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时间管理的书,大多数时间管理的书都说要把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区分出来,然后优先做重要的事。

这没毛病,我认可,但我是很难去完全排好顺序的,因为我觉得每个事都很重要,也紧急,都需要完成。

我现在呢,每天要做的事就直接罗列出来,不限制具体时间去做,比如我今天要做事


A.写一篇公众号文章

B.发3条以上朋友圈

C.写3篇知乎回答

D.写2篇小红书笔记

E.看40分钟书

F.去跑步半小时

G.在学员群里发高频考点题

H.回答大家微信问题

I.更新建造师名师课程


除了H这个事项我要特意去留意微信消息,其他事项我都是当天想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,完成一个就接着下一个。

我现在做事只追求结果,以结果为导向,期间要花的时间只是工具;

因为时间不可控,我有时候写一篇文章15分钟搞定,有时候一小时都写不完。

写不完咋办,继续写,我也不用担心我其他事会完不成。

为啥?

因为这些事我经常做,我知道我一天内肯定能完成,习惯了就有经验了;

习惯带来的自律不痛苦,

逼着自己做事的自律是真的痛苦。

举了三个例子竟然写了这么多字,例子就写到这,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肯定不是最好的,但肯定是符合人性+有效的。


继续说回主题:

为什么现在开始学习是最佳的备考时间。

①估算时间会有误差

正常来说二建300-450小时高效学习可以搞定,一建是450-600小时;

但完成一个任务的时间总是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,要把任务时间控制在你计划的范围取决于你对任务的熟悉程度。

好比你现在计划一个月把小学数学都学通

1-3年级你压根看都不用看就可以做题,因为你学通了;

从4—6年级开始就开始有点难度,但那些知识点你以前学过,翻一遍教材基本也就理解七七八八。

但你想下这6个年级的数学你当时可是花了6年才学完的。

你学过+有经验所以敢信誓旦旦说一个月内学通,但小学那会你没学过,你就计划一个月内学通,这很明显不现实,因为你陌生且时常会有意外和困难出现。

我现在去自学一个新的领域,都会把网上说的时间加多一半,甚至一倍,这样去要求自己压力会小很多,自我接受感也会提高。

我前年就开始自学编程和人工智能,网上说半年可以搞定,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年,结果呢,一年半左右可以独立做项目,比不上科班出来的,但足够应付我的需求。

自学了编程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就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,一个现在的我顶过去三四个我,很多枯燥重复性的工作都交给它们去搞定就行。


②勤能补拙,温故而知新

一个完成的考证过程,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?

考前一天。

到了考前一天,基本该学的内容都学一遍了,大多数人的想法是:

如果考试推迟一周,推迟一个月该多好,我可以学的更好。

相信你在其他考试也会有这样的感受,只是时间不允许。

昨天我在朋友圈发考试倒计时说了这么一段话


不止赚钱,做任何事,成与不成都是概率的事;

学一遍没把握,那就再学一遍,成的概率就上去了,那些高考选择复读的人不就是相信自己再来一遍会更好;

什么是温故而知新?

不是说重复看一样的内容就可以感悟到新的知识点,而是去做题才明白原来知识点是这个意思,多学一遍多做题自然就是高手了


我的同行问我怎样才能跟我一样轻松回答大家的问题,我说,你跟我一样把刷题软件里每道题都做四五遍,做到会就可以了。

他们都不信,我就把最近刚更新完的题截图给他们,然后他们就没理我了,但我说的是实话。

题做错了,没事;
题很难,更没事;
反复做到会,事就成了。


③及时行动


我女儿现在就被我锻炼成一个行动派,不是越早开始越好那种行动派,而是现在就开始那种行动派。

她幼儿园老师上课说这周找时间让爸爸妈妈陪你们多玩一些贴贴纸,回到家她就跟我说了这事。

我跟她说那我们周末的时候去买贴贴纸回来贴,她说不行,周末她还要跟表姐去游乐园、去儿童图书馆看绘本。

然后我就开车载她去买了贴贴纸,买完回来后,我在电脑前工作,她在我旁边贴贴纸。

有时候我很佩服现在的小孩,觉得他们应该做不到的事,做起来却很厉害。

就像这个贴纸,几十个贴纸,他们可以很快翻书就找到对应的位置贴,不像我小时候呆头呆脑。



图片

及时行动就是现在行动,当你犹豫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时候,马上就去做,是肯定不会错的。

就如我女儿说的,后面还有后面的事要做,况且说不定后面还有其他无法预估的事要做。

你需要一个事情来启动你做事及时行动的习惯,为何就不从学习开始,这是一个一切事往好方向发展的契机。

ps:我相信有些人会觉得太早备考会很快忘了,我只能说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。

文章完~


 
 
免责声明
本文为本站用户发布的作品,作者: 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://www.jianzao.vip/news/326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违规举报或联系我们QQ:182202020。
0相关评论
 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