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师,我什么时候开始备考最合适?”
”现在开始是最合适的。”
这问题,我每天都被问,
这回答,我每天都这样回,
就算你现在只剩1天或1年就考试,我都会这样回。
我每天都在解决学员们做题不懂的疑惑,大家的问题大同小异,只要题做多了,你们可以比我还厉害。(我的做题情况后文我都截图了)
我也并不以此觉得自豪,这只不过是吃饭技能,我更喜欢讲的是学习的思维,比如:
①我做计划时希望你学任何东西都是先快速过一遍,理解七八成就行,不钻牛角尖。
为啥要这样做?
你要快速成长,就要忍受一定的未知。
我女儿昨天问我1+1为什么等于2
我看着她手里的糖,拿了她一颗糖,问她爸爸拿了你几颗糖,
她说:1颗
我又拿了她一颗糖,问她爸爸总共拿了你几颗糖。
她说:2颗。
那是不是1+1=2,她说是的,我懂了,然后一把抓住我手里的2颗糖屁颠屁颠就跑出去了。
我本来还想拿沙举例拓展下去:
一堆沙在那,我把另外一堆沙放上去是几堆沙。
想想还是算了,她这个年纪,1+1=2就是她该理解的七八成,以后上学学到什么是单位自然就懂了,何必现在就开始钻牛角尖。
你是不是觉得学了七八成,剩下的俩三成后面不还是得学,还不如现在弄懂。
这话是没错,这些问题等到后面学了其他课程慢慢就懂了,那不也一样,你何必在这会钻,费脑又费时间,还自虐。
拿出你的笔,把问题记下来,然后继续前行,
路走多了,问题就解了。
②我给大家做的学习计划,都是完成了一科再学下一科,确保一科肯定能过才学下一科,并且都是从简单的开始学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?
贪多嚼不烂,上学会偏科的人不是因为他笨,而是因为他花的时间少,遇到难的问题逃避不解决,所以日积月累就偏科了。
先集中精力转注在一科上,就不存在这种问题,该面对的困难一个都跑不了,该花的时间还是得花。
况且还是从简单的开始,如果连最简单的都吃力搞不定,谈什么混着学。
③我做学习计划,不会规定具体几点钟干什么事,都是说明每天要学习多少小时;
管理时间是个屁,
人不可能管理好时间的;
所有问题都出在我身上,
只有管好我自己了就有结果。
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感悟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时间管理的书,大多数时间管理的书都说要把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区分出来,然后优先做重要的事。
这没毛病,我认可,但我是很难去完全排好顺序的,因为我觉得每个事都很重要,也紧急,都需要完成。
我现在呢,每天要做的事就直接罗列出来,不限制具体时间去做,比如我今天要做事
A.写一篇公众号文章
B.发3条以上朋友圈
C.写3篇知乎回答
D.写2篇小红书笔记
E.看40分钟书
F.去跑步半小时
G.在学员群里发高频考点题
H.回答大家微信问题
I.更新建造师名师课程
除了H这个事项我要特意去留意微信消息,其他事项我都是当天想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,完成一个就接着下一个。
我现在做事只追求结果,以结果为导向,期间要花的时间只是工具;
因为时间不可控,我有时候写一篇文章15分钟搞定,有时候一小时都写不完。
写不完咋办,继续写,我也不用担心我其他事会完不成。
为啥?
因为这些事我经常做,我知道我一天内肯定能完成,习惯了就有经验了;
习惯带来的自律不痛苦,
逼着自己做事的自律是真的痛苦。
举了三个例子竟然写了这么多字,例子就写到这,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肯定不是最好的,但肯定是符合人性+有效的。
继续说回主题:
为什么现在开始学习是最佳的备考时间。
①估算时间会有误差
正常来说二建300-450小时高效学习可以搞定,一建是450-600小时;
但完成一个任务的时间总是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,要把任务时间控制在你计划的范围取决于你对任务的熟悉程度。
好比你现在计划一个月把小学数学都学通
1-3年级你压根看都不用看就可以做题,因为你学通了;
从4—6年级开始就开始有点难度,但那些知识点你以前学过,翻一遍教材基本也就理解七七八八。
但你想下这6个年级的数学你当时可是花了6年才学完的。
你学过+有经验所以敢信誓旦旦说一个月内学通,但小学那会你没学过,你就计划一个月内学通,这很明显不现实,因为你陌生且时常会有意外和困难出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