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造师需求激增并非行业福音,而是政策泡沫下的虚假繁荣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 2025-04-16 16:21 作者:  浏览次数:5 评论:0    
导读

近年来,建筑行业关于“建造师证书需求激增”的论调甚嚣尘上,尤其以住建部动态核查政策为支撑的“持证者春天论”广为传播。然而

近年来,建筑行业关于“建造师证书需求激增”的论调甚嚣尘上,尤其以住建部动态核查政策为支撑的“持证者春天论”广为传播。然而,若深入剖析政策逻辑与市场本质便会发现,这种需求激增更多是政策高压下的短期应激反应,而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以下从三方面展开反驳。 


一、政策压力催生的需求泡沫,难掩行业长期疲软 
1. 短期资质续期压力≠长期需求增长
当前建造师证书价格飙升的直接原因是住建部要求企业在2023年底前完成资质延续申请,且必须按2014版标准补齐注册人员。这种“突击性”需求源于政策窗口期(如2023年12月31日截止)的倒逼,而非市场内生动力。例如,沈阳市曾因资质不合格面临1万名建造师缺口,但此类缺口本质上是政策清退历史欠账的结果,一旦企业完成整改,需求将迅速回落。历史数据显示,2016年取消建造师考核后,证书价格曾暴跌50%以上,此次政策周期结束后,市场或重蹈覆辙。 


2. 企业生存困境加剧,证书成本转嫁风险高
多地建筑业协会已公开质疑新政对企业(尤其是中小企业)的冲击。南昌市建筑协会指出,强制要求企业短期内按高标准配齐人员,将导致本就受经济下行影响的建筑企业雪上加霜。为降低成本,企业可能选择裁员、压缩项目规模,甚至通过“假注册”“挂证”等灰色手段应付核查。此类操作虽能暂时满足资质要求,却进一步加剧市场乱象,最终损害行业健康发展。 


二、证书价值虚高:供需失衡表象下的结构性矛盾 
1. “有证无能力”现象泛滥,含金量被严重稀释
动态核查虽强调“社保唯一性”,但无法解决建造师实操能力与证书脱节的问题。据四库一平台统计,2024年注册建造师中仅30%实际参与项目管理,其余多为“挂证”人员。政策催生的需求集中在“证书数量”而非“人才质量”,导致企业为保资质被迫高薪聘请“纸面人才”,而真正具备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建造师反而因成本过高被边缘化。 
 2. 行业数字化转型削弱传统证书的权威性
随着BIM技术、智能建造的普及,项目管理对数字化能力的需求已远超传统证书所涵盖的知识范畴。头部企业如中建、中铁近年大力推行“数字项目经理”培训体系,逐步减少对单一建造师证书的依赖。若政策仍固守以证书数量为核心的监管逻辑,将阻碍行业技术进步,与“高质量发展”目标背道而驰。 


 三、政策设计缺陷:动态核查难以根治行业顽疾 
1. “运动式监管”诱发短期行为,长效机制缺失
动态核查虽将资质监管从“应付检查”转向“持续达标”,但其执行依赖于周期性政策施压(如限期整改、资质标注异常),缺乏配套激励机制。企业为规避风险,往往选择“最低合规”策略——仅在核查前突击招聘,随后立即解聘。这种“脉冲式”用人模式不仅无法提升行业人才储备,反而加剧市场波动。 
2. 忽视区域差异,“一刀切”标准加剧不平等
当前政策对建造师数量的要求全国统一,未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工程规模的差异。例如,中西部中小企业承接项目多为低技术含量的三级工程,强制要求配备12名一级建造师显失合理。此类标准迫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人力成本,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,最终导致“强者恒强、弱者出局”的垄断格局。 


建造师需求激增的论调,实质是将政策压力曲解为市场机遇的盲目乐观。若行业沉迷于“证书经济”,忽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,终将陷入“政策刺激—短期繁荣—泡沫破裂”的恶性循环。真正的出路在于:推动资质评价从“数人头”转向“看实效”,建立以项目业绩、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建筑行业走出虚假繁荣的泥潭,迈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。 


 
 
免责声明
本文为本站用户发布的作品,作者: 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://www.jianzao.vip/news/393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违规举报或联系我们QQ:182202020。
0相关评论
 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